炒股就看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麵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來源:券業行家
製裁!時任總經理
繼時任董事長落馬之後,中泰證券時任總經理,也“翻了車”。因違規入股擬上市公司,相繼被證監會和交易所“製裁”。
紅頭文件援引證監罰單
開年以來,上交所首次公開發布了發行上市的紀律處分,出現了行家熟悉的名字——
這份日期顯示為2025年1月10日的紅頭文件,序號已經排到了〔2025〕7號。
其中載明:經查,2018年7月25日,畢玉國與他人簽訂協議,約定向畢玉國轉讓某擬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。2018年8月,畢玉國出資金額轉賬至指定銀行賬戶。2023年12月,畢玉國收回上述款項,沒有違法所得。2018年8月14日,鍾建春與他人簽訂協議,約定向鍾建春轉讓某擬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。2018年9月16日張玉林向鍾建春轉賬。2018年9月20日,鍾建春、張玉林出資金額轉賬至指定銀行賬戶。鍾建春與張玉林約定按照轉賬金額入股。2024年3月,鍾建春、張玉林收回上述款項,沒有違法所得。
短短一段內容,行家並不陌生。
在此之前,證監會於2024年11月4日下發〔2024〕124號監管函,公布了對畢玉國、鍾建春、張玉林三名證券從業人員違規買賣證券行為的處罰。正文所載的違規事項並無二致。
彼時,證監會對畢玉國罰款250萬元,對鍾建春和張玉林分別罰款20萬元和38萬元。
如今,上交所再度出手,對畢玉國、鍾建春、張玉林予以公開譴責並1年內不接受其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、信息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;以上處分將通報證監會,記入誠信檔案數據庫。
中泰證券高管違規入股
無論是證監會,還是上交所,均未明確提及三名人員的身份,也沒有點出其違規入股的擬上市公司。
然而,行家第一時間發現,全行業唯一一位“畢玉國”,曾任中泰證券副董事長、總經理。
據中泰證券曆史公告和定期報告,畢玉國生於1968年8月,擁有經濟學博士學曆,正高級會計師職稱。早年他曾任職於股東方萊鋼集團,後加入當時還是齊魯證券的中泰證券,曆任計劃財務部總經理,副總經理、財務負責人、黨委副書記等職務。
2013年12月,畢玉國擔任中泰證券總經理;任職直到2022年10月,因“組織工作調整”辭任總經理職務。2022年12月,畢玉國轉任中泰證券副董事長;直到2023年8月因“組織工作調整”辭去包括副董事長在內的一切職務。
行家通過上交所IPO項目查詢了解到,中泰證券曾經擔任華夏天信智能物聯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:華夏天信)科創板IPO保薦機構;張玉林是保薦代表人,鍾建春是項目組成員,位序僅次於項目協辦人。
2019年5月,張玉林、王秀娟作為保薦代表人;畢玉國作為保薦機構總經理,當時還沒有“落馬”的李瑋作為董事長,在華夏天信申報文件的同一頁麵簽字。
時隔多年,翻開這份承諾“誠實守信,勤勉盡責”,保證“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完整性”的文件。其中白紙黑字的寫著:“保薦機構及其控股股東、實際控製人、重要關聯方不存在持有發行人或其控股股東、實際控製人、重要關聯方股份的情況”。
遞表未滿半年,2019年10月,華夏天信和中泰證券撤回了上市申請,至今未有後續。
那麽,這家已撤單的IPO項目,是否是監管函中提到的出讓“原始股”的擬上市公司?又是否涉及對保薦機構相關人員的利益輸送?
縱然這是巧合,作為曾經的券商總經理、副董事長,任職期間違規入股。而兩位同案人員,是否因為“耳濡目染”“上行下效”而“入局”,甚至是“蓄意同謀”“沆瀣一氣”的“窩案”?
作為國資背景券商,中泰證券對高管和投行人員的內部監管,難道形同虛設?
離任之後履新國資機構
作為中泰證券任職最久的總經理,在其職期間,中泰證券完成股份製改造、更名和上等重大事件。
或許是“情分”所在,2022年8月,畢玉國卸任總經理之際,中泰證券致辭感謝:恪盡職守,勤勉盡責,在保障公司經營、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、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而在2023年8月,中泰證券發布副董事長離任公告,更是以大段篇幅給予高度評價:任職期間恪盡職守、勤勉盡責,持續強化公司基礎管理,積極推動公司改革創新,促進業務轉型發展,自2022年12月任公司董事、副董事長以來,不斷推動完善公司治理體係,促進公司經營提質增效,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據@國際投行研究報告 報道,離開中泰證券後,畢玉國擔任華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:華魯集團)黨委副書記、董事。
官網顯示,華魯集團直屬山東國資委,下轄、等上市公司。2023年度“一利五率”全部位居山東省屬企業前五;上繳總額約占山東省屬企業三分之一,居第一位。
業績排名掉出TOP30
說來,中泰證券的時任高管,“翻車”的還不止這位。
2024年4月,曾任中泰證券董事長達17年之久的李瑋,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。彼時其“頭銜”是“山東省政協原常委、經濟委員會原副主任”。同年10月,因“長期違規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”,“靠金融吃金融”等違法行為,山東省紀委監委網站通報“開除黨籍”,移送檢察機關。
時任掌門黯然“落馬”;時任總裁國資“上岸”。留下曾經位居行業前列的中泰證券,近年來的表現“一言難盡”。
敲鍾上市之前的2019年,中泰證券營業收入97.09億元,歸母淨利潤22.49億元;據中證協2019年度券商排名,兩項指標分列全行業第16、15位。
2021年,中泰證券營業收入達103.52億元,歸母淨利潤25.25億元,為近年來的高點。當年的中證協排名顯示,中泰證券營收和淨利潤分別位列行業第16、18位。
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,中泰證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9.96%,為74.24億元,在43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17位;歸母淨利潤同比降幅達73.45%,為5.03億元,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32位。
單看投行業務,2024年前三季度攬收6.37億元,同比下降42.90%;同一時間,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平均降幅是38.84%。